全球人文艺术桂冠奖助力创意理念落地
2025-04-15 17:39:52
“一个奖项的真正意义,不仅是表彰,更在于如何让理念可见、成果可用。”这一理念贯穿于全球人文艺术桂冠奖的整体设计中。
作为国际人文艺术领域的重要奖项之一,全球人文艺术桂冠奖近年来持续强化“成果落地能力”,致力于推动人文创意真正转化为社会公共价值。奖项体系设有人物奖与成果奖双轨结构,特别在“教育创新成果奖”“社会研究与倡导项目奖”“人文纪录与影像奖”等类别中,广泛表彰兼具教育实践力与社会转化力的项目与行动者。
历届获奖成果展示了丰富多元的实践路径。例如,2018年获奖项目“街角课堂”流动教育平台在乌干达通过简易设备搭建流动课堂,提升边远地区儿童的基础教育普及率;2020年“远程共读计划”则在中国浙江农村社区内建立起数字化阅读社群,在疫情期间维系了青少年的学习能力与文化连接;2023年中国广州的“夜读广州”计划通过夜间阅读市集和流动书车,重建城市公共文化网络,激发市民参与城市文化的热情。
在人物奖项方面,2021年获得“教育影响力人物奖”的彭青宜长期扎根上海基层教育一线,推动公立初中开设融合戏剧与历史的跨学科课程,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表达能力。2023年,来自埃及的米娜·阿卜杜勒也因其在城乡教育平权中的突出贡献获得该奖项,成为连接社会变革与教育创新的典型代表。
评审机制同步聚焦“可转化性”与“实践路径”。所有成果类申报需提交实施计划、受众反馈与数据支持,评审团队依据“落地能力”“社会价值”“知识共享机制”等维度进行多轮评估。2024年起,奖项还增设“创意成果转化专项基金”,提供资助、编辑辅导与传播推广等资源支持,助力项目走出实验阶段,真正融入教育系统、社区机制与文化场景。
与奖项实践相呼应,年度活动亮点同样聚焦“文化共建”与“教育融合”。从2018年“人文表达的公共空间”主题,呼应“声音中的边界”田野录音计划、“再写祖屋”写作计划等项目;到2023年“流动中的叙事”主题,引出“世界是一个词”翻译播客、“儿童与星空”社区教学剧场等创意教育内容,全球人文艺术桂冠奖已逐步构建起一个以奖项为核心、以平台为支撑、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转化生态。
2025年,奖项将继续聚焦“教育为共享权利,文化为集体记忆”的核心精神,在“公共学习空间”“青年文化表达”“教育公平与文化融合”等方向深化落地机制。通过机制设计、项目扶持、传播矩阵与全球网络协作,全球人文艺术桂冠奖正在成为链接思想与实践、教育与社会、个体与公共之间的文化桥梁。
让思想被看见,让成果能生长——这正是全球人文艺术桂冠奖持续推动创意理念落地的初心所在。【记者:陈雯烨】
(如有侵权,请联系平台删除。)